恥之死
我是一個愛歷史的人,思緒常常隨著歷史橫游八萬里,縱觀幾千年,泛舟史海時算是能觀景曉情了。
孟子曰:無恥之恥,無恥矣。想不到他老人家早在千百年前就看破人性,令人掩卷深思。
恥之死,讓我對歷史重新感悟。
春秋戰國之時,戰火紛飛,各國互相吞并。吳國、越國作為后起之秀,以初生牛犢之勢,意氣風發,銳不可當,也曾在五霸中占有一席之地。吳越之戰最終也不可避免的暴發了。起先各有勝負,但在決定性的一戰中,越國失利。越王勾踐在吳國養馬駕車三年,住石屋、穿布衣、受盡凌辱。三年之后歸國,勾踐為雪國恥自批己罪,臥薪嘗膽,發展國力,并接受謀士之策以十計從政治、經濟等方面著手,終于滅掉吳國成為一方霸主。仔細琢磨,夫差成于榮敗于恥,勾踐敗于恥,但也成于恥。
再來看看秦末時期,秦二世施行暴政,百姓怨聲載道。繼陳勝、吳廣之后,劉邦、項羽二人為民振臂高呼,叱咤風云,毅然踏上反秦之路。劉邦咸陽初立威,項羽巨鹿破大敵。于是短暫的大秦王朝在吶喊聲中轟然倒塌。隨之而來的楚漢之爭中項羽以他的勇猛之勢,大敗劉邦。只是這個本已定好的歷史因劉邦的卷土重來而改寫,垓下之戰,霸王被逼無奈,自認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后人皆感嘆評價:劉邦的知恥換來的是大漢四百年基業,而霸王留下的只是烏江的滾滾東流。也正因為他的知恥,造就了一個敢愛敢恨、敢拼敢死的英雄形象。劉邦因恥而榮,項羽亦因恥而榮。
三國時期,諸葛亮受劉備之命前往東吳,說服孫權,以孫、劉聯合再憑長江之險以拒曹操,但他在東吳時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七星祭風等表現出的無窮智慧使周瑜妒忌而又驚恐,千方百計想除掉諸葛亮,但屢次不能得逞。緊接著諸葛亮離開東吳后,計襲南郡,智救劉備,力保荊州。世人對周瑜受此三氣而死的評價只是定為心胸狹隘,但卻只有蘇軾能真正讀懂周瑜。他的死不是心胸狹隘,而是“恥”,恥于不能勝過諸葛亮這個吳國大患。“既生瑜,何生亮”,道出了周公瑾憂國憂民的忠心啊!相比之下,三國袁術就很無恥了,軍敗山倒,還在想以前的浮華生活,一碗蜜水,無恥之心,就已注定他的失敗了。
到了近代,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使得他御辱自強的設想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然而甲午戰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他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但又有誰知道他在簽訂《辛丑條約》時被俄侮辱,又氣又恨,最后又郁郁而終呢?不甘心大清的****而受到的凌辱,恥之死,讓我對他重新評價。
……
縱觀千古,榮辱之間似乎存在某些必然的聯系,思榮得恥,知恥可榮。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