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2-19 20:26:44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引起的三次思想論爭。
(提示:問題與主義之爭、關于社會主義的辯論、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爭論)
關于問題與主義的爭論。李大釗和胡適的主要分歧是:①要改造中國,問題多得很,是根本改造、根本解決,還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去解決?②改造中國要不要主義作指導?③是要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還是只要解決具體問題不問方向?李大釗主張,改造中國要從經濟組織、經濟構造上進行根本的改造,要以布爾什維克主義、馬克思主義作指導。陳獨秀指出,主義問題也就是方向問題。
關于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論爭。這次爭論的核心問題是①要不要在中國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②要不要建立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這是要達到什么政治目的和實現目的的主要手段問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政黨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神經中樞,是主要工具。陳獨秀在《談政治》一文中說:“我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施存統在《我們要怎樣干社會革命?》一文中更明確地說:“我們共產主義者,主張推翻有產階級國家之后,一定要建設無產階級的國家。”
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主要爭論的問題是:①發展生產應采用資本主義的方式,還是采用社會主義的方式?梁啟超主張采用資本主義方式。李達駁斥他說:“將來社會的經濟組織必歸屬于社會主義。”“在今日而言開發實業,最好莫如采用社會主義”。②要不要建立“勞農專政”的國家?張東蓀反對“勞農專政”。李達指出,要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必須“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
三次論戰的結果,在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中間明確了以下兩大問題。一是確定了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方向——社會主義,二是要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作為實現這一長遠目標的工具。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是通過反復比較推求,先進的中國人作出的歷史的選擇。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