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2-19 20:30:21
論述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抗日的主戰場,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特點之一。這是由當時中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
►
正面戰場大型會戰有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長沙會戰、豫湘桂會戰等20余次,此外,還有遠征軍赴緬甸作戰;軍隊傷亡慘重,其中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第一,正面戰場的作戰,重創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氣焰,粉碎了其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由于中國堅持抗戰,使日本逐漸陷入了“中國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第二,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對敵后戰場的建立、發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第三,正面戰場的頑強作戰為中國贏得有力的國際地位(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做出了突出貢獻。
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協同作戰,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意志、必勝信念和頑強的生存能力,使國際社會刮目相看,贏得了英美蘇等國際力量的支持,更為結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是典型的人民戰爭,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艱苦的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決依靠人民群眾、實行正確的戰略方針,敵后抗日軍民發揚了高度的英勇犧牲精神,以游擊戰、伏擊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與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鄉”等)斗爭,堅持和發展了敵后抗戰,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開辟的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配合對日軍形成戰略夾擊的戰略格局,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2)敵后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1941年后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敵后戰場逐步發展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
(3)敵后解放區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大反攻的起點和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
(4)敵后戰場的開辟與擴大,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挽救了抗戰危局,促進戰略防御階段向戰略相持階段轉變。兩個戰場同時存在,分散了敵人的力量,使其顧此失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敵后戰場在抗戰中牽制了日偽的大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迷夢”,對迫使日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相持有重要的作用。對八年抗戰的最后勝利起到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貢獻。
相互關系:
他們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兩個戰場的關系實際上是國共兩黨攜手合作關系的一部分。其目標都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在戰略防御階段,沒有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就沒有共產黨在敵后戰場的迅猛發展;就不會使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徹底破產;而沒有敵后戰場的迅猛發展,就沒有戰略相持階段的迅速到來。
在戰略相持階段,正面戰場仍堅持對日作戰,但戰略地位日益降低,敵后戰場在全民族抗戰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國共雙方在戰役或戰斗中的配合日益減少,但兩個戰場仍保持著互為支持的戰略配合關系。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