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網整理了關于初三年級中考話題作文推薦,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6.作文。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出一種胸懷與擔當;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的演講中提醒學生們,苦與樂全在主觀的心,從刻苦中得到快樂,快樂的分量加增。苦憂與喜樂伴隨我們一生,相互聯結,相互矛盾,又相互轉化。
請以“苦憂與喜樂”為話題寫作,可講述經歷,可闡述觀點,也可以進行文學創作。
要求:(1)題目自擬。(2)除詩歌外,文體自選,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現含有考生真實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例文:
以苦樂之心,創人生華章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李大釗就表明,苦與樂可以相互轉變。苦境與樂境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苦中造樂,能善其身;樂中得苦,能修其性。在今天,苦與樂更是我們養性的必要選擇,只有真正體會苦與樂,才見內之真心。
苦中取樂,是內心無念的具體體現,也是生命中最有意義之樂。
在苦境中懂得釋放自己,不壓抑、畏縮,便能看見前方的道路,未來的方向。一代名家司馬遷在獄中受盡磨難,甚至每天都在遭受著巨大的折磨,但他沒有放棄信念,終就在苦極中傳出流芳千古的《史記》;科學家愛因斯坦在經歷無數次失敗后,終于見到了黎明的曙光,他們都沒有在苦境之中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吃苦也是一種修煉,他們就是在一次次的磨煉中守住了自己的天日,讓自己實現了人生的最大價值。
苦中取樂,是一種心性的堅守,那么樂中得苦,便是人生的修行之基。
在安逸的環境中守得住自己的力量,在困境中展現堅毅。相反,若在樂境中游手好閑,無所事事,樂境的帆船很快就會被打翻,隨之而來的便是急促的海水將人性吞噬,在困境中無法自拔;只在心中的樂境,才在云中見到生機。周幽王在大好之勢中選擇了安逸,貧圖享樂,奢淫放縱,終將被安逸的迷藥毒獲了自己的內心。
反觀當今著名院士鐘南山,沒有在年近退休之時選擇放松舒適的生活,而是始終堅守在國家衛生事業第一線上,沒有人能在安逸的環境里尋見真理,只有持之以恒,不故步自封,才得以體會到樂境中那逆行的苦,才得以長久地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境由心造,事在人為,無論環境多么放松,也不能竭澤而漁,不思進取,而應在順境中造逆行之舟,沖陣其上,達人生華章之岸。
苦境自有苦事,但苦事從來沒有永久地在苦境之中,沒有苦境,仿佛沒了動力,沒有深思;樂境之中從來也沒有永盡之樂,善待樂境,得其日月之精華,就能以最大的心志力,在苦境中守得云中見日月。
苦境甘來,微芒已出;苦境良知,身體力行。樂境之松,堅韌進取;樂境之苦,自在心中。讓我們以最忠實的信念,守樂境之苦,創苦境之樂,以苦樂的品性,創人生之華章。
【寫作指導】
本題考查話題作文。
第一,審題。本題要求以“苦憂與喜樂”為話題創作。聯系材料“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出一種胸懷和擔當”可知,范仲淹的“憂樂觀”,體現的是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根據“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提醒學生們,苦與樂全在主觀的心,從刻苦中得到快樂,快樂的分量會增加”可知,梁啟超意在告誡學生刻苦求學,做到“樂業”。材料啟發我們在文章創作的過程中應該體現自己認為的“苦”是什么,自己的“樂”是什么,明確苦憂與喜樂是相互聯結,相互矛盾,又相互轉化的,以此凸顯自己的思考或是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話題作文還需注意題目的擬寫。
第二,立意。綜上,可圍繞“成長的苦與樂,追夢路上的苦與樂,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迎接成功”等方向立意。文章既要體現苦憂的原因,又要體現喜樂的原因,結尾點明所有的“苦憂”都是“喜樂”的伏筆,體現中學生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苦憂與喜樂”,要注意突出苦與樂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感悟,來深化中心。
第三,選材。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令人、鼓舞、奮發、思索、感悟、興奮,甚至沮喪、失望、無助的故事。閉上你的雙眼,讓思緒從最遙遠的記憶開始搜索,新生入學的軍訓,學習生活、體育課上的跑步、跳遠,運動會前的訓練……一幕一幕,是不是都在大腦中閃現出來了么?本篇習作可寫成記敘文,也可結合苦憂與喜樂的關系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可以發揮想象,進行反映苦與樂的辯證關系文學創作。若寫成記敘文,開篇可直接敘事,如:爬到到半山腰的我就身心俱疲,在父母的鼓勵下我才登上山頂,在領略了山頂的風光后,我認為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有苦才有甜;我制定學習計劃,勤奮學習,體會學習的“苦”,在取得優異成績時,我認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等;若寫成議論文,可提出觀點“只有經歷過苦憂,才能盡享喜樂”,然后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加以論證;若進行文學創作,可圍繞“苦與樂”的主題,發揮想象,創作小說或童話。
編輯推薦:
2022年全國各省市中考錄取分數線匯總
最新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線等
中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