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8-30 09:08:13
1.自然環(huán)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臘民主的搖籃。但希臘民主制的產生,是由經濟、歷史及文化傳統(tǒng)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
2.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達到鼎盛。
3.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民眾法庭(陪審法庭)是民主政體特征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會議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為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jiān)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
4.《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有利于保護平民利益是從限制貴族特權這個角度來說的,并非真正保護平民的利益。
5.《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6.習慣法和成文法是從法律的表現形式上看的,萬民法和公民法是從法律的適用范圍上看的。公民法與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7.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是主權在民;羅馬法的核心內容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8.英國《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不是近代民主的體現。
9.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逐漸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
10.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11.美國實行的既是聯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1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終形成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新航路開辟、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
13.工業(yè)革命開始的標志是哈格里夫斯發(fā)明的珍妮紡紗機,而不是凱伊的飛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機。
14.工業(yè)革命完成的標志不是大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yè),而是用機器制造機器。
15.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經歷了手工工場、工廠、壟斷組織三個階段。手工工場是最早以雇傭的方式進行的手工生產,是向大 機器生產的過渡形式;工廠是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的機械化生產;壟斷組織則是以科技為先導、競爭聯合為手段的電氣化生產。
16.從特殊性來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結束于19世紀40年代(英國);從普遍性來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則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結束于19世紀中后期。
17.歐美國家的工業(yè)化是通過兩次工業(yè)革命建立起來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實現了以輕工紡織為支柱的工業(yè)化,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實現了以重工石化為支柱的工業(yè)化。
18.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現:從理論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場理念;后者利用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凱恩斯主義)。從手段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社會主義;后者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發(fā)展資本主義。
19.羅斯福新政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實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
20.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經濟,主要特點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加強。
21.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制訂經濟計劃,但不是計劃經濟體制。
22.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分別是工場手工業(yè)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重商主義主張發(fā)展工商業(yè),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自由主義主張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等方面干預經濟。
23.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在特定環(huán)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適應了戰(zhàn)時需要,是必要的。但作為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政策,是錯誤的;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24.余糧收集制是適應戰(zhàn)時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固定的糧食稅減輕了農民負擔,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遺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農業(yè)集體化的實行,基本適應當時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但措施不當,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25.斯大林模式是蘇聯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初期和二戰(zhàn)時期曾發(fā)揮過積極作用;到了后期,因蘇聯領導人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及時調整生產關系,該體制越來越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
26.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斯大林體制都排斥商品市場和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日益阻礙經濟的發(fā)展;新經濟政策則利用商品市場的作用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27.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局部調整;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徹底否定,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
28.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側重點不同,赫魯曉夫改革重在農業(yè),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業(yè)。
29.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30.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由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多邊貿易協定即《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共同構成。
3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可以為成員國提供貸款,但有所不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針對的是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國家,貸款是短期的;世界銀行是全球性的發(fā)展援助,貸款是長期的。
32.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并不能說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貨幣,而是反映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
33.關貿總協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項“協定”,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組織”,是一個關于關稅和貿易準則的多邊國際協定和組織,是世貿組織的前身;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2001年才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
34.歐洲共同體不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簡稱。歐洲經濟一體化的起步是歐洲煤鋼共同體,而不是歐洲共同體。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蘇“冷戰(zhàn)”的威脅,而是歐洲各國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35.歐洲共同體是西歐國家推行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并具有一定超國家機制和職能的國際組織;歐洲聯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fā)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的區(qū)域一體化組織。
36.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體化,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而不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說法。
37.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發(fā)達國家,而不是發(fā)展中國家。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發(fā)達國家主導的。相比之下,發(fā)達國家在資本、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絕對優(yōu)勢。
38.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與冷戰(zhàn):雅爾塔體系確立于二戰(zhàn)后初期,是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即奠定了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于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它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它是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zhàn)的結束、雅爾塔體系的瓦解。
39.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是指二戰(zhàn)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并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在冷戰(zhàn)的大背景下,美國在局部地區(qū)則發(fā)動“熱戰(zhàn)”,如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
40.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fā)展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41.蘇東劇變僅僅說明的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在蓬勃發(fā)展。
42.“獨聯體”是由蘇聯解體后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合體,是一種國家之間非常松散的聯合組織,而不是一個國家。
43.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直接因素是兩極格局的瓦解。
44.多極化出現于兩極格局形成后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解體后,多極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處于向多極化演進的過程中,目前則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
45.國際格局和國際局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種政治力量對比趨于平衡,勢均力敵時,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國際格局(或稱世界格局);而國際局勢則是一種政治形勢,國際間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導致國際局勢的惡化,但不一定會導致國際格局的變化。
46.二戰(zhàn)以來的美日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戰(zhàn)后初期,日本從屬于美國;1948年后為伙伴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既有聯盟又有摩擦。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