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10-28 10:05:48
世界現代史
總體特征
政治:前期由相對穩定到走向戰爭;后期由兩級對峙到多極化趨勢。經濟:探索創新,調整融合;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明顯。文化:科技進步快;文藝繁榮多樣。
階段特征
1.1917~1945 :兩種制度的創新與發展
經濟:形成兩種不同的經濟體系和運行機制①蘇俄(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②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
政治: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處于武裝對峙與競爭共處狀態①社會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逐漸穩固。②資本主義:英法美代議制發展,德意日走向法西斯。
文化:突破傳統①思想:列寧主義的發展及凱恩斯主義出現。②科技:物理學革命,二戰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
文藝:現代主義占主導;電影電視技術發展。
國際關系:從相對穩定走向戰爭。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1939-1945)。
2.1945年——20世紀90年代初:兩種制度的對峙(美蘇冷戰)
經濟:蘇聯為擺脫斯大林模式弊端進行改革;資本主義建立經濟體系,進行經濟調整,由快速發展到“滯脹”;出現區域集團化趨勢。
政治:兩極對峙,美蘇“冷戰”;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美、歐、日、蘇、中、不結盟運動。
文化: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與發展;文學藝術:現代主義更加色彩紛呈。
3.1990年至今:兩種制度的借鑒融合
經濟: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融合(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化快速發展。
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形成“一超多強”的特點;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緩和與動蕩并存,霸權主義與恐怖主義威脅世界安全。
科技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
專題線索
1.蘇俄(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與改革
|
|
|
|
|
|
|
|
|
|
2.資本主義經濟調整
|
|
|
|
|
|
|
|
3.經濟全球化趨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世紀政治格局的演變
|
|
|
|
|
|
|
|
|
|
|
|
|
|
|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