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10-28 10:06:47
4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
1.爆發的原因(1)客觀原因: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2)根本原因: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3)重要原因:①法德、英德、俄奧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②列強的爭奪、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巴爾干地區成為矛盾沖突的焦點。③20世紀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為大戰爆發和擴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④20世紀以來,德國形成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浪潮。(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1914-1918,三個戰線,三個階段,四大戰役。1917中美參戰俄國退出。
3.性質和影響(1)性質:一場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除塞爾維亞都是非正義的。(2)影響①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②催生了新世界a.動搖了歐洲的統治地位,美日正在崛起。b.使戰后的民族解放運動掀起高潮。c.俄國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d.戰后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③對人類社會的影響a.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b.促使政府機構職能改變。c.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引起了人們要求和平、反對戰爭運動的高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
|
|
|
|
|
|
|
|
|
|
2.國際聯盟①1920年在瑞士的日內瓦建立了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由英法所操縱。②國際聯盟是世界上第一個普遍的國際性組織,它的宗旨是增進國際的合作并保持和平與安全。國聯的主要組織有大會、行政院與常設秘書處。③國聯成立后,有兩大任務,一是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處理世界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方面的問題。
3.《非戰公約》: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個國家簽署了《非戰公約》,這成為二戰后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
1.背景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隱含矛盾的發展。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③三十年代經濟大危機的“催化”作用。④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國際反法西斯聯盟。⑤英法等推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2.過程(1)爆發: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2)初期:1940年5月,德軍入侵西歐,法國淪陷;不列顛之戰。(3)擴大: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4)轉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和阿拉曼戰役。(5)勝利:①1943年召開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②1944年美英盟軍在諾曼底登陸。③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2月召開雅爾塔會議;1945年5月,德國投降;1945年7月,召開波茨坦會議;1945年9月日本投降。
3.性質和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戰爭。(1)給世界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2)人類理性進一步張揚,民主、人權與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促進聯合國誕生。(3)極大改變了世界格局:①德意日慘敗,英法削弱,美蘇地位凸顯②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③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瓦解④世界重心由歐洲轉移到太平洋地區。(4)促進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5)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雅爾塔體制下的“冷戰”與和平
1.美蘇“冷戰”(1)原因:①雅爾塔體制的建立:為“冷戰”局面形成奠定基礎。②美蘇均勢局面的形成:戰后美國成為頭號軍事強國;英法等歐洲傳統強國元氣大傷;蘇聯成為唯一可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③矛盾激化:為了遏制社會主義國家,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推行“冷戰”。(2)表現:①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提出馬歇爾計劃;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②蘇聯:政治上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上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上組建華約組織。(3)特點:①二戰后美蘇間所進行的除直接交戰以外的全面對抗。②在美蘇雙方爭奪重點地區未見“熱戰”,但局部“熱戰”并未避免。(4)影響:①美蘇“冷戰”,軍備競賽,嚴重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②美蘇控制的第三世界國家地區局部沖突爭端不斷。③因雙方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美蘇爭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冷戰”結束。
4.美蘇關系發展變化帶來的啟示:(1)人類社會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2)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必然是損人又害己。(3)美蘇爭霸,使人類處于核戰爭的威脅之下。(4)我們必須尊重各國人民根據國情來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5)綜合國力的強弱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
1.冷戰中的熱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2.世界長期熱點:中東戰爭3.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局部戰爭:印巴戰爭和兩伊戰爭4.現代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 海灣戰爭
聯合國的宗旨和作用
1.成立: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簽署了《聯合國憲章》。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開始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
2.宗旨(1)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2)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并采取其他適當辦法,以增強普遍和平。(3)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類福利性質的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4)構成一個協調各國行動之中心,以達成上述共同目的。
3.機構: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等。
4.主要活動(1)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把國際法對國家的關心擴大到對人的關心。(2)1960年聯大通過《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的宣言》,宣布一切民族都有自決權,有力地推動了非殖民化進程。(3)7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世界的加入,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緩解沖突、促進裁軍和軍備控制、加速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維護世界和平①安理會通過決議或調解斡旋等方式,避免或阻止沖突。②推進裁軍和軍備控制。③維和行動。
和平與發展:當今世界的主題
1.時代主題的歷史演變:(1)20世紀上半期:戰爭與革命。(2)20世紀后半期:和平與發展。①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雖有局部戰爭,但沒改變總體上的和平趨勢。②廣大亞、非、拉國家獨立后,努力爭取民族的繁榮富強和發展。“冷戰”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把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放在首要地位。今天的時代主題已經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
2、爭取世界和平的努力: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和《羅素—愛因斯坦宣言》②60、70年代的美國反戰運動③80年代和平運動的高漲
3.和平與發展的關系(1)和平與發展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2)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發展是和平的保障。
(3)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