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3-20 11:10:29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登幽州臺有感于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史事而作。詩人通過抒發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表達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或者渴望知遇、實現雄偉抱負的強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滅而孤寂郁悶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會意義。此詩是在平定契丹叛亂時所寫,其中肯定也包含著希望平定叛亂、鞏固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感。
詩中,“古人”“來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樣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君。“獨”字表現了作者孤寂、凄涼的心境。整首詩直抒胸臆,具有蒼涼悲壯的感情基調。
這首詩歌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樓臺高聳,詩人獨立,臨風遠眺,面對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激情滿懷,思緒萬千。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背景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念這首詩,我們深刻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令人為之激動。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