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3-20 15:44:35
二、閱讀理解
1.這首詩共三章,每章開頭都寫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這是《詩經》中常見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為了見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動?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蹤跡飄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
B.《蒹葭》“所謂伊人”的“伊人”,與《關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樣的人。
C.《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D.《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選自《詩經·周南》。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興”的手法。
B.《關雎》這首詩是按照“愛上姑娘——追求姑娘而不得——幻想得到姑娘”這樣的線索展開的。
C.《蒹葭》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讀者卻可以體會到主人公那種深深的愛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
D.《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是愛情詩,但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6.對《蒹葭》這首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個詩節的首句反復詠嘆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狀態,突出景物特點,渲染氣氛。
B.“白露為霜”句是寫黃昏白露凝結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寫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個詩節的第六句互為補充,分別從漫長、崎嶇、曲折三個角度表現道路的艱難阻隔。
D.三個詩節的最后一句,是寫意中人所處位置的變換:從水中央到岸邊,再到水中沙灘。
7.對《蒹葭》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組成一幅清秋晨景圖,并籠罩著一種凄清的氣氛。
B.古詩中,“水”意象是離愁的載體,因而“秋水”意象既實指自然景觀,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悵的情感。
C.該詩所描繪的是秋季的景色,體現出寥廓凄清的特點。通過該特點襯托出主人公因熱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心情。
D.“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兩句在三個詩節中的重復,表現出主人公對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鍥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難而上的決心。
8.對《蒹葭》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以眼前所見景物起興,既點出深秋季節一片蕭條,又襯托出詩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為詩人所追求的人;詩人對意中人充滿了愛悅之情,熱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終求之不得,詩人心中充滿了惆悵。
C.“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這種重章疊句的表達方法加強了詩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韻腳是“蒼”“霜”“方”“長”“央”,即第一句入韻,其余是偶句押韻,奇句不押韻。
9.下列對《蒹葭》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每章開頭兩句寫景,渲染了蕭瑟冷落的氣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悵的心情。
B.這首詩三次運用“宛”字,給人以迷迷茫茫、若隱若現的感覺。
C.這首詩運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表達了纏綿無盡的情感,委婉動人。
D.這首詩表現了主人公對意中人執著追尋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絕望情緒。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