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4-07-20 12:51:05
雖是見春遲,還免逢秋早。
適用于禍福相依,轉換;不利和有利,不幸和幸運。原詩為明朝高啟《嘆墻下草》:“青青墻下草,經霜未枯槁。雖是見春遲,還免逢秋早。”墻下草經霜后還是“青青”的,“經霜”說明秋已深。詩人緣此慨嘆“雖是見春遲,還免逢秋早”。如果沒有“墻”的條件,而是一般的原上草,那它們的“見春”和“逢秋”都是同時的。因了“墻”,所受光照少、地溫低,則它感受春的氣息便遲,陸游的《梅花》詩中也曾說:“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也是這個道理。“見春遲”是不幸 ,秋來晚則是大幸。這首詩說明了事物都具有兩重性,在一定的條件下,矛盾著的雙方都能向其對立方面轉化。墻下草雖不得先占春光,卻可免早枯槁的命運。有了這認識,就能正確對待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不利條件,盡量使之轉化為積極的因素。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